查看原文
其他

外交记忆 | 入乡随俗

施燕华 外交官说事儿 2022-07-19


 

作者简介    


施燕华 外交部英文专家,长期担任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口译、重要外交文件的英语定稿等工作,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美国的外交官;曾任驻欧共体使团及驻比利时使馆参赞、外交部翻译室主任、驻卢森堡大使、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;主要译作有《命运悠关的决定》《英迪拉·甘地和她的权术》《豪门秘史》《大座钟的秘密》《企业家 -世界名牌创始人小传》。


罗斯福旅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繁华地段,是一座建于1924 年的大楼。我们一到纽约就住进了这家历史悠久的四星级旅馆。根据我们的要求,旅馆把有些房间改为办公室或会客室、会议室,并为代表团专门安排一个餐厅。


努力适应新环境


我和吴建民的房间朝北,对面是一座高楼。晚上从窗口往下看,车水马龙,汽车的尾灯连成一条条活动的红带子。往上看周围的摩天大楼虎视眈眈。“摩天大楼”的英文名是skyscraper——“天空刮削器”,楼高得能刮破天空了,真形象。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们常被突如其来的各种警笛惊醒,一会儿是警车,一会儿是救护车,一会儿又来了救火车,救火车着急的时候除了鸣笛外,还发出刺耳的“呱呱”声。每逢这种情况,我就感觉自己像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里孙道临主演的报务员一样,面临敌人追捕的危险。

每当上、下班高峰,街上充斥着汽油味,令人头昏脑胀。这时就很想念在北京的蓝天白云下,在宽阔的马路上骑自行车的日子。



中国代表团成员1971年12月摄于罗斯福旅馆。图源:《外交才子乔冠华》


一般人会以为住旅馆很舒服,什么都不用操心。我们住进罗斯福旅馆,一住就是3个月。旅馆毕竟不是自己家或单位,不会住上一两年,所以平常要用的生活用品都不齐全。旅馆洗衣服太贵,我们每月几十美元的生活费洗不了几件衣服,只能自己洗,洗完的衣服没有地方晾;房间里只有一张小桌子,许多东西没地方放……住久了觉得生活很不方便。

旅馆非久留之地,一般客人是早出晚归,白天服务员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,晚上回来睡觉。而我们基本上是24小时都在房间里,碰到服务员来打扫,什么都干不了。而且事先要对自己的物品进行适当的整理。

有一次,一个同事看到洗澡间有一个白色的塑料桶,挺干净,他就把准备下班后要洗的脏衣服放在里面,没想到下午回到房间,发现衣服没有了,他急忙去找服务员,费了好大劲儿找到了打扫他房间的清洁工。她说这塑料桶是装垃圾的,打扫时就把桶里的衬衫等衣物都当作垃圾装进了垃圾袋,已经运走了。我这位同事叫苦不迭,那里面有几件衬衫是出国前买的!




好容易到周末,可以去外出透透气,我们戏称为“放风”,但到外面散步也不像国内那么可以随心所欲。

美国对外国使馆或驻联合国代表团分成三六九等,中国属于“敌性”国家。美国国务院规定,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人员要到离纽约市哥伦布广场25英里以外的地方,必须提前48小时向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提出申请。

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来到美国的大型官方代表团,当时中、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,隔绝了22年,互不了解。我们的到来,给美国警方、特工人员增加了不少工作。每当我们的车子开动,总发现后面有车跟着。时间长了,有时下车正好看到对方也停下了,互相还问一声好,毫不回避。其实美国人也明白,我们都是外交官,不会做不适合外交官身份的事。

出于安全考虑,领导规定代表团人员外出要二人同行,夫妇二人算作一人,还要另一人陪同,才能外出。

我们经常和不懂英语的后勤人员外出“放风”。有一次,在中央公园附近的大街上,遇到一个人高马大的黑人,跟在我两位同事旁边,不停地说:“Nice girl,nice girl。”(要漂亮女孩吗?)他们听不懂,问我是什么意思,我从未见过拉皮条的,怕他们真的要把同事拉走,十分紧张,立即说:“快走,快走!别理他。”终于把那黑人甩开了。

来到与北京迥然不同的环境,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。


人人要遵守交通规则


改革开放前的北京,公交车是捷克生产的“斯科达”,年久失修,不仅走得慢,而且经常“抛锚”。一到冬天,常看到马路边上司机用力摇杆,启动冻结的发动机。宽阔的长安街上没有几辆小汽车。一到夜晚,商店早就打烊,人们都回到了家,为省电费,家家户户都用只有一瓦的日光灯。胡同的路灯也暗得看不到十米之外。飞机夜航时,从空中往下看北京,漆黑一片,只有星星点点几个黄灯,仿佛是深山里的村庄。怪不得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把北京谑称为“大村庄”。

我们就是从这个“大村庄”出来的。到了纽约,还是照北京的习惯过马路,发现行不通。

一天上午,我和几个年轻同事到旅馆斜对面的乌尔沃斯超市买东西,走出旅馆门口,给乔冠华开车的司机艾迪已经在那里等候,准备出车。我们出了门,向两边一看,正好没车,就打算穿马路,刚走几步,就听见有人向我们喊:“回来,回来!赶快回来!”原来是艾迪在叫我们。

我以为有什么事,连忙回头,还没走上人行道,只见他气喘吁吁地向我们跑过来,指手划脚地说:“这里不是过马路的地方,这样过马路很危险,你们必须到那边十字路口等绿灯亮了,走斑马线过马路,这是交通规则!”

我们不得不多走100多米的路去过马路,有人还嘟嘟囔囔地抱怨:“过马路还要等绿灯?交通规则还管行人?”70年代的中国,机动车很少,行人爱怎么穿马路都行,甚至在马路中间遇到熟人还可以站着聊天。行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概念。到美国,得遵守人家的法律和规矩了。


“平等”的含义


旅馆大门旁,24小时都有一位侍应生守候,每当我们走到门口,他就抬一下帽子说:“早上好(或下午、晚上好)~”然后把门拉开。

在国内,人人都是平等的“革命同志”,怎么可以让别人为你开门?让别人侍候,是资产阶级作风,要批倒、批臭的。

长期以来,我们都不习惯别人为自己开门或为自己服务,所以每次快走到门口时,总要加速前进,乘侍应生没反应过来时先抓住门把,把门拉开。革命老干部陈楚大使没像我们跑得那么快,当侍应生向他致意并要拉开大门时,他就急着向侍应生摆手说:“No!No!”意思是“别为我开门了!”侍应生一头雾水,不知这位中国贵宾说的“No”是什么意思,因为从来没有客人提出不要他开门,为什么中国人非要自己开门呢?




走出旅馆大门,我们租的林肯小轿车早就等在那里了。这家租车公司相当于我们首汽的外事车队,所有的车辆都是黑色林肯车,不同于一般的小汽车,车身很大,很气派,英文名为limousine(豪华轿车)。

司机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中、老年人,穿一身熨得很平整的黑色西服,擦得锃亮的皮鞋,手上戴者白手套。他们个个都是瘦高个儿,可能是精心挑选的。司机们在一排黑色轿车前站得笔直,像是在等待王室人员驾临,见我们出来,立即把车门打开。

到目的地时,陈大使伸手去开车门,司机直摆手说:“等一会儿!”开始我们以为有什么不妥,后来才明白他要我们坐在车里等他跳下车,从车后绕过来,为陈大使开门。但是中国人习惯自己开车门,只要一停车,手就自然去摸门把。这可苦了司机,车停稳后他必须立即跳下一溜小跑,赶在客人前把门打开。

这样过了两三天,陈大使憋不住了,他对我说:“小施,你跟司机说说,不要为我们开门了,我们自己会开。我们是平等的。”我如实翻了过去,司机显得迷惑不解,他说:“先生,这是我的工作,我不为你开门就是失职。我们对所有的客人都是这样。”

那时,在中国,服务行业态度极坏。司机没有为客人开车门的习惯,连商店售货员对顾客都可以爱理不理的,不高兴时还可训斥顾客,凭什么我要为你服务!?革命打倒了剥削阶级,同时也把平等的观念推向极端,混淆了服务与“平等”的概念。


“中国胃”没法改造


文化习俗的不同还可以慢慢适应,饮食习惯的不同使我的一些同事很“痛苦”。每顿饭都给你一大杯冰水,中国人的胃受不了。有的同事习惯吃一碗一碗的米饭或几个蒸馒头,一片一片的面包对他们来说不知吃多少才吃饱。另外,我们要求顿顿有煮熟的蔬菜,不吃生菜。美国烹调中没有炒菜,于是端上来的是煮得黑乎乎的菠菜、豇豆,满满一大盆,不放任何作料(自己加盐),下面还用火温着。好多同志看了直皱眉:“这怎么吃呀!”

最受欢迎的是炖鸡汤或牛肉清汤,盛汤用的是比咖啡杯大一些的小汤碗。有的同志发明了新的吃法,把煮熟的意大利面条放到鸡汤或牛肉汤里,做成一碗清汤面。这个先进经验很快传开了,大家都拥到汤锅前。无奈汤碗太小,盛不了几根面条,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去盛,每次都盛到汤锅见底,胃口大的同志还觉得没吃饱,晚来的同志常常喝不到汤。

我们提出要吃米饭,第二天就办到。看到香喷喷的米饭,大家都很高兴。但盛到盘里一吃,都皱起了眉头:“怎么是夹生饭!”我们都很诧异,西餐中的米饭怎么是这样。

倒是从国内带来的酱菜、辣椒酱最受欢迎。有的同志根本不吃西餐,除了清汤面、干面包外,就是酱黄瓜、辣椒酱,顿顿如此。美国厨师看我们爱吃黄瓜,于是拿出一大瓶酸黄瓜,总算受到了欢迎。




看到大家吃不好饭,领导也很揪心,指示办公室主任找旅馆经理谈,能否让我们的两位厨师到他们的厨房做几个菜。对方同意在某个周日让中国厨师进厨房。

那天一进入餐厅,就闻到了菜的香味。两菜一汤是中国厨师做的,其他菜还是老样子。西餐以烤和煎为主,不需要急火,所以旅馆的炉子火力不足,不适合炒菜,我们的厨师只能将就,以炖为主。

美国厨师仔细研究了我们的菜,因为是炖菜,总有汤汁,于是他们得出结论是中国人爱吃汤汤水水的菜。第二天餐台上就出现了两盆看似中国菜的菜。大家以为他们会做中国菜了,十分高兴。不料吃下肚后才知道那是西式菜里多放了几勺水,比正宗西菜还难吃!

三个月后,我们搬进了自己买的房子,那时炉子还没改好,不能炒菜,厨师给大家包了一顿饺子,大家像过新年一样开心。住自己的房子,吃中国菜,有“家”的感觉了。




-End-

文字 | 《我的外交翻译生涯》 

作者 | 施燕华

图片 |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

编辑 |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


更多精彩

敬请关注“外交官说事儿”



外交书屋

滑动查看更多  点击了解详情


倾听外交

滑动查看更多  点击查看大图

联系我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